天津红星美凯龙官网  

你的位置:天津红星美凯龙官网 > 新闻动态 >

美媒曾坦言: 若跟中国这样的大国打持久战, 美国防工业根本撑不住

发布日期:2025-07-20 05:51    点击次数:63

回顾我们的历史,抗日战争那十四年,不仅仅是一次战斗,更是一场史诗般的持久战,打得异常艰难,却也异常坚韧。那时的我们,装备落后,经济脆弱,可心中的决心比什么都强——即使再困难,我们也不会轻易放弃。最后,凭借着“小米加步枪”,我们坚韧不拔地将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拖垮了,展现了非凡的毅力和智慧。

如今,中美之间的博弈,虽然表面上形式各异,但其背后的核心逻辑和道理却与当年如出一辙。美国依旧是全球的超级大国,但这一地位却再也不像往日那般稳固。若真要与中国这样的大国进行长期对抗,美国能否顶得住,尤其是在持久战这种考验中,恐怕就不那么简单了。

2023年12月,美国众议院的“中美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”发布了一份政策建议报告,这份报告由两党议员共同签署,明确指出美国必须“从根本上调整与中国的经济和技术竞争战略”。他们认为,中国的崛起已经削弱了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,主导了多个关键产业,使美国在更广泛的军事冲突中变得愈发脆弱。这一现实,连美国人自己都开始意识到并不得不承认。

这背后的原因,归根结底,正是中国拥有持久战的底气。而与此相比,美国的工业基础早已不再是昔日的那座钢铁长城。

中国制造的真正实力:超级工厂崛起

当提到中国制造,许多人仍然停留在“代工厂”的旧印象中。但如果看一下2025年即将公布的数据,恐怕连这些人也会刮目相看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,2024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10.1亿吨,尽管略有下降,但依然占全球钢铁产量的54%。这意味着,全球每生产10吨钢材,其中5.4吨出自中国之手。

然而,钢铁产业不过是中国制造的开胃菜。真正令人震撼的,是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突破和崛起。2025年上半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已经达到了492万辆,占全球市场总量的63%。比亚迪、宁德时代等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稳坐王座,还成功攻入了欧美传统的汽车市场。特斯拉的CEO马斯克也不得不承认,中国的电动车制造商正迅速赶超,威胁到了其主导地位。

更重要的是,中国完全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。从锂矿开采、材料提炼到电池制造、芯片设计,再到整车生产,每个环节都由中国企业全程控制。这样的垂直整合模式,正是中国在面对挑战时的战略优势。

在造船业方面,中国同样展示了强大的制造实力。2024年,中国的造船完工量达到4232万载重吨,占全球市场的50.2%。不仅如此,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,从大型LNG运输船到航空母舰,中国都能够独立建造,且质量逐步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。韩国现代重工的一位高层曾私下承认,中国的造船业崛起速度让所有人感到意外,尤其是在速度与质量上,中国已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。

这一切的背后,源自中国数十年来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持续投入。2024年,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2.64%,逼近发达国家水平。而每年,超过1000万名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,其中理工科毕业生占比超过40%。这为中国的制造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。

美国军工体系的困境:数字背后的空心化

美国的国防预算在2025财年达到了8950亿美元,数字的确让人震撼,但资金的多寡能否解决问题呢?答案是,未必。

美国智库“新美国安全中心”在2025年3月发布的报告指出,美国的军工产业已经陷入了“高投入、低产出”的怪圈。以标枪反坦克导弹为例,美国每年生产的标枪导弹不到3000枚,但在乌克兰战场上,一天就要消耗几十枚。这种消耗速度意味着,美国的库存可能在几个月内就会耗尽。

更为严重的是,许多关键武器的生产线早已停产。毒刺防空导弹在2008年停产后,直到2025年才勉强恢复生产。战斧巡航导弹的年产量仅为几百枚,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就可能需要数千枚,这种生产不足的现状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军事反应能力。

美国军工产业的这种困境,归因于其高度依赖少数几家大型军工企业,如洛克希德·马丁、波音、雷神等。这些公司垄断了美国军工市场的大片份额,但这种垄断带来的却是效率的低下和企业惰性。美国国防部前采购主管埃伦·洛德曾公开表示,这些军工巨头已经习惯了轻松获利,根本没有扩大产能的动力。

此外,令人担忧的是,美国军工企业的供应链高度依赖海外。据美国国防部2024年发布的《国防工业基础评估报告》显示,美国的军工产品中有超过280种关键材料需要从中国进口,包括稀土元素、精密电子元件和特种合金等。这意味着,美国的军事需求与中国的资源紧密相连,面对全球复杂局势时,光靠资金可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。

持久战的残酷:体系韧性决定胜负

持久战的关键不在于短期内的火力对抗,而在于持续的战斗力和体系的韧性。中国在这一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。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链条,从原材料到成品,从设计到制造,每一个环节都掌握在自己手中。面对长期战斗需求时,中国可以迅速将民用产能转为军用生产。

疫情期间,中国将汽车生产线迅速转换为呼吸机生产线,纺织厂也可以改造为防护服生产基地,这种灵活的产能转换能力,正是基于中国强大的产业体系和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。在2024年,随着无人机产业的崛起,中国的无人机制造商也展现了巨大的生产能力,迅速将民用航拍无人机转型为军用侦察无人机,赢得了国际竞争的优势。

相比之下,美国的产业链却显得零散,许多关键环节依赖他国。在面对真正的战争时,单纯的财政资金投入难以弥补产业链的空缺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的体制优势,让其在危机时刻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,像疫情期间迅速建成火神山医院的组织动员能力,就是美国无法匹敌的。

历史的教训:持久战中的决胜因素

抗日战争的历史教训深刻证明了一个道理:在持久战中,谁的工业基础更完备,谁的组织能力更强,谁最终就能胜出。当年中国看似弱小,但最终凭借持久战的战略成功拖垮了日本军国主义。通过打持久战,中国不断积累力量,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军工体系,从最初的“小米加步枪”到后来的大量生产武器弹药,这一过程为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
今天,中美博弈的本质仍然是持久战。中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,并凭借其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,形成了强大的战略韧性。美国在金融和高科技领域依然占优,但其制造业基础的薄弱和产业链的断裂,使其在长期对抗中显得脆弱。最终,历史将证明,持久战的胜负,取决于整体实力和长远战略的较量。